219、第五章 八旗建制——八旗子弟 …

第五章八旗建制——八旗子弟

第一节从四旗发展到八旗

雾鬓风环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只应闲过商颜老,独自**月下归。

要写大清朝建立之前的女真史,离不开的一个部分就是介绍八旗制度,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旗制度的建立,很可能后来就不会有女真人进驻中原。纵观女真民族的两次崛起,几乎都是沿着一条相似的轨迹发展起来的。首先归顺于中原王朝,充当中原王朝的代理人,然后打着正统王朝的旗号吞并其他部落,在积蓄力量的过程中寻找机会。等到原来归顺的中原王朝逐渐虚弱衰落的时候,自己这边能人辈出,发展的也差不多了,然后成功的崛起并且入主中原。女贞人依靠崛起的制度,金代的时候是猛安谋克制度。到了后金和清朝就是八旗制度。这个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首创,和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性质类似。都是一个集军事经济等等于一体的制度。应该说八旗制度对于女真人军力的提高,生产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满汉蒙等多民族共同体,旗人社会的产生。

八旗制度是在牛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牛录,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大披箭,是女真民族狩猎或者打仗的时候的一种临时组织。史书记载,女真人凡是遇到打仗或者狩猎,不管有多少人出行,都得依照族寨而行。满洲人出去打猎的时候,十个人当中就设立一个总领,由这个总领吩咐其他九个人各自按照各自的方向去打猎,这个总首领就被称为牛录额真。统领四方的是中纛,纛色为黄,在北方,为汗旗。黄旗就是皇帝的旗就来源于这里,其他三个方向为围翼,西红、东白、男蓝都是贝勒旗。从一些史料记载上可以看得出来,女真族的狩猎牛录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社会组织。出兵打仗或者是狩猎结束以后就会自行散去,本身就不稳定。牛录额真本身也没有正规上级官员的授权,只是临时推选出来的一个首领。由此可见,牛录额真真除了临时指挥的作用之外,在平时对其他人根本没有什么约束性。在这种情况下,女真人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而且强大的军队武装。

努尔哈赤早期建立的牛录制度就是在这种自发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它和之前已经有了很大不同。经过努尔哈赤的灵活改造和运用,牛录已经转变为军队的基层组织单位,牛录额真也发展成为了基层军官的职称。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凭借13副遗甲起兵后,在攻打尼堪外兰的这至关重要的一场战斗中,就采用了牛录组织。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牛录正式作为军队基层组织走向了历史舞台。不过在史学界一般认为努尔哈赤是在1587年前后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牛录制度的。这个制度从建立一开始就打破了血缘关系,把原来自愿组合而成的牛录组织,改编成为了具有固定性的社会基本单位。牛录额真有努尔哈赤亲自任命,他的职权加重了,成为了基层政权的管理者。牛录里的百姓需要受到牛录额真的管理,甚至连平常的婚丧嫁娶都要受到干预。渐渐地,牛录额真发展成为基层组织当中的主人,其他普通百姓就成为了奴隶。

伴随着努尔哈赤统一战争的推进,这种牛路制度开始在各个地区推行。随着牛录制度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甲喇制,也就是五牛录制。公元1595年,朝鲜有使者出使建州的时候,曾经有一段记载,正月初四日,女真100多个骑兵,各自拿着兵器,带着粮食,各自拿着青,黄,赤,白,黑这些不同颜色的旗子出去了。这支队伍就是有两个甲喇组成的,一共十个牛录。当时每个牛录十个人,一个甲喇五个牛录,每个牛鹿使用的颜色为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五行的颜色。这有从侧面说明当时的女真人已经接受了汉族的五行学说,努尔哈赤把它运用到旗帜的颜色以及方位上。这个时候牛鹿志已经不再是原来单一的基层军事组织。努尔哈赤在各牛录设置屯田,让牛录额真管理统治。努尔哈赤不仅在辽东地区实行这种政策,已经开始把这种政策推广到了更大范围。如果要打仗的时候,就用箭传军情,传递到每个牛录额真那里,然后由牛录额真组织领导百姓拿起兵器和粮食御敌。当时的牛录的兵丁或者人口已经不再是十个人了,而且牛录们还从事耕田这些劳动,这说明牛录制度的性质已经完全转变为了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的军事力量壮大,他本人直接管辖的兵力就超过万人,所以努尔哈赤建立了四旗兵制。努尔哈赤把所有的军队编成四个旗,统领四方的北方旗用黄色旗为中旗,意思北方属水,在五行当中土克水,所以用代表土的黄色作为旗帜颜色。同样的道理,西方的旗用红色为颜色,因为西方属金,火克金,火的颜色为红色。东方用白色为旗,因为东方属木,金克木,金的颜色是白色,所以白旗在东方。南方固山以蓝色为旗,也是由于南方属火,水克火,而水之色为蓝,故立蓝旗。四方固山旗色的制定,是对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熟练运用,它反映了五行学说在当时的盛行,也影响了之后八旗旗帜的制定。

清军入关以后,在北京驻防的八旗军对也是按照以上的方位布防的,八旗驻防营房以及旗地的分配也都按照这个方位进行。这四方旗,每旗即每固山统辖五个甲喇,每个甲喇又包括五个牛录,这样算来,有四个固山、二十个甲喇、一百个牛录。再考虑到当时努尔哈赤直属的一万多兵丁和其弟舒尔哈赤的五千多兵丁,共计兵丁为一万五千人左右,每个牛录兵丁的人数平均约为一百五十人(实际上各牛录的数字很不平均)。四旗制是在牛录制基础上对军力的统一划分,契合当时的军事实力,较为完美地解决了兵力增长问题,便于管理,利于军队长远发展,也为日后八旗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其实努尔哈赤对牛录制进行军事改革也是迫于无奈。起初,女真人打仗时是很随意的。当时军中将不听令、兵无法纪。在打仗的时候,首领带头冲杀,下面的人想前进就前进,想后退就后退,首领无权也不敢干涉。

到了公元1585年4月份,努尔哈赤率领80个士兵遭遇了500个敌方士兵。在这种紧要关头,努尔哈赤的族兄弟还有剩下的70多个人也都观望不前,努尔哈赤没有办法,只好和其他三个人一起迎战对方的500个人。再比如1589年,努尔哈赤率领军队攻打兆佳城,努尔哈赤伏兵突然发动袭击。她一个人冲到对方100多人的队伍中,斩杀了九人。攻陷城池的时候,努尔哈赤手下的士兵只顾着掠夺财物。努尔哈赤十分着急,就把自己身上披的铠甲脱下来交给旁边一个人,让他拿着自己的信物去管理属下。结果这个人也不听他的命令参与了抢夺。这时候守城士兵看见有机可乘,立刻派大队人马从城中杀出。随着后来努尔哈赤的兵力逐渐壮大,严明军纪这件事情迫在眉睫。所以,牛录制向四旗制度改革的关键点,就在于严明军纪,打破血缘亲属关系,平摊徭役和军役。四旗兵制建立后,努尔哈赤的管辖区域也不断扩大。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然后击败了九国联军,灭掉了海西女真,又攻占了东海女真。到万历43年,努尔哈赤的地盘向南到达鸭绿江口,向东到达东海图门江口,下面的臣民剧增,管理制度的改进再次面临危机。

这个时候女真人的牛录规模大小不一,人口差异悬殊。有的牛录人数达到1000多人,有的800多个,还有的才一二百人,最少的甚至不满20人。如此混乱的局面,肯定会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其实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有时候有些带着人马,前来归降的人,努尔哈赤都会让他们或者与他们有亲缘关系的人仍然统领旧部,用这种方法来笼络人心,还有利于保持原有战斗力。所以对于前来投奔的人,不管他人数多寡,努尔哈赤都统一把他们编为牛录。这么做的缺点显而易见,首项有不同人数,牛鹿的牛录额,真地位的待遇问题等等,都会引起争端,容易导致军心动荡。所以改革势在必行,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大体上平均了牛录的人数。然后又在牛录额真之下增设了两名骁骑校。每个牛录一分为四,作为达旦,每个达旦设置一个章京,负责管理经营各方面的具体事宜。牛肉制度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走向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之后,努尔哈赤把原来的四旗称为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又新建镶黄旗、镶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八旗编制始现。也就是说,四正旗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而四镶旗皆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必须指出,正黄旗与镶黄旗、正白旗同为“上三旗”,皆由皇帝亲自统领,军兵也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要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正黄旗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九十二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一百至三百人为一单位)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十五万人。镶黄旗清末时辖八十四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两万六千兵丁,总人口十三万。镶黄旗中多为清皇室成员。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高官中也有不少来自镶黄旗。顺治之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顺治初年,多尔衮将其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将正蓝旗降人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即将正白旗纳人上三旗。清末正白旗辖八十六个整佐领,约两万六千兵丁,总人口约十三万。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达斡尔族)都是正白旗人。镶白旗与其他四旗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镶白旗为八十四个整佐领,约两万六千兵丁,总人口约十三万。至清末,正红旗为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辖七十四个整佐领,兵丁两万三干,男女老少总人口约十一万五千。著名作家老舍原隶正红旗,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镶红旗清末时下辖八十六个整佐领,兵丁两万六千,总人口约十三万。光绪的宠妃珍妃即镶红旗人。正蓝旗清末时下辖八十三个整佐领又十一个半分佐领,兵丁两万六千,总人口约十三万。镶蓝旗清末时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佐领,兵丁两万七千,总人口约十三万五干。慈安皇太后(东太后)便是镶蓝旗人,而慈禧太后原为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上三旗和下五旗相比较而言,地位更加尊贵,主要承担守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到了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为了削弱王爷和贝勒们对各级的控制,严格区分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因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故称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亦称右翼。

八旗旗帜的样式也是经过好几次变化才最终定下来的,他们的规格分别是,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等正四旗为长方形,左右长度七尺五寸,上下宽度六尺许。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这四旗的旗帜是剪去与正四旗同尺寸的长方形旗帜的外上下角而得来的五边形旗帜。八旗旗帜均以龙为主要图案,龙的形象大体相同,龙头都向内,即朝向旗杆方向,只是镶四旗的龙较正四旗的龙稍小-些。此外还有祥云等点缀。颜色搭配上,镶黄旗为原黄旗镶红边;镶白旗为原白旗镶红边;镶红旗为原红旗镶白边;镶蓝旗为原蓝旗镶红边。黄旗和白旗上是蓝龙,红旗上是黄龙,而蓝旗上为红龙。

满洲八旗制度刚刚建立的时候,各旗的固山额真之下又设立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副手。从明朝万历43年八旗制度建立,一直到清朝的1642年才完成八起组织三个部分,24级的组织建设。八旗刚建立的时候,努尔哈赤亲自掌管两黄旗,代善统领两红旗,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皇太极掌握正白旗。镶蓝旗和镶白旗由杜度统领,所有制下军民全部隶属八旗,他们也是八旗领主的私有财产。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以后,皇太极继承汗位,史称清太宗。到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各旗领主又发生了变化。皇太极亲自掌管两黄旗,多尔衮领正白旗,代善仍然掌管正红旗,莽古尔泰领正蓝旗,多铎领镶白旗,阿济格领镶红旗,阿敏领镶蓝旗。公元1635年11月22日,皇太极下诏正式确立了满洲的称谓,从此八旗开始成为满洲八旗。到了多尔衮执政的时候,正蓝旗由多尔衮统领,再加上正白旗,多尔衮掌握着两旗。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他的正白旗改由皇帝亲自掌管,这样皇帝下面就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由此才有了上三旗之说。其他的五旗旗主和固山额真也不时地发生着变化。

生活感悟:很多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常常希望直截了当地从别人那里寻求帮助或者合作,这是很不好的。你先要不断帮助别人,对每个人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如果一个人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希望以某种方式回报他。不要企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求高额的回报,而应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赏识。

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对每个年轻人都是有意义的忠告,对于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来说,人际关系的质量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百万富翁可能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不能没有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对于希望十年以后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说,更要努力地拓展人脉,才能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年轻人想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是要认识尽可能多的人,并让别人认识他。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是坐在家里一个人打拼出番事业的。如果想实现一个重大的目标,就要同许多人合作。人际关系越好,认识的人越多,成功的机会也越多。

“你要想成为百万富翁,就要试着和千万富翁打交道;你想要成为千万富翁,就要学会和亿万富翁打交道。”想要有钱,就一定要先和有钱人打交道。这不是势利,而是赚钱的途径。同样,想要成功,就要懂得与成功的人士为伍,加人成功者的圈子。

生活就像在钻圈子,从一个圈子里出来,又进人另一个圈子。在如此众多的圈子里,最重要的还是与工作有关的圈子。只有你玩转了这个圈子,才能提升自己的位子。卡耐基说:“人生事业的成功取决于85%的人际关系和15%的专业技能。”每个人都很难独自成功,建立或加人一个良好的圈子,对你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想超越现在的自己,就从现在开始扩大你的圈子,积累你的人脉,扩大你的交际范围。几年后,你会发现,在你身边到处都有可以帮助你的专业人士,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就可以帮助你解决在别人看起来非常棘手的问题。

媒体上经常出现一个流行的词“圈内人”,就相当于“自己人”的意思。不是自己人,什么也不好办,打不进圈子,你就是浑身是胆,也只不过算个散兵游勇,很难大红大紫。我们都很熟悉娱乐圈这三个字,这个圈子是个大圈子,在这个大圈子下又有无数个小圈子。

一个人与圈子核心越近,就越有可能成为核心。和什么人在_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句话说:“你开什么档次的车不要紧,关键看是谁坐在你的车上。”年轻的你正处在积累人脉的关键时候,试着枉人成功者的圈子,十年以后你才可能脱颖而出。

相关推荐:崩坏世界的修真者厉先生偏偏要宠我写皇帝的同人被发现后天玄成神之路从0级开始龙飞魄武战魔元纪造化仙帝重启飞扬年代无敌:我能复制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