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第二节 进攻北凉

第二节进攻北凉

细细玄蚁浮,蠕蠕寸蠖伸。抱叶食嗫嗫,负彩斑彬彬。假息方委蜕,吐芬非谋身。万生尔甚微,趋死成其仁。

南北朝的政局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拓跋焘回国之后,听说他的盟友北凉已经背叛了自己,投靠了柔然,拓跋焘非常愤怒。以前,北凉王沮渠蒙逊曾经和柔然关系恶化,导致大檀可汗杀死了他的太子沮渠正德,沮渠蒙逊只好离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沮渠茂虔为继承人。所以,沮渠茂虔和柔然之间既有杀兄之仇,同时也对柔然非常感恩,因为如果不是柔然杀死了他的兄长的话,根本轮不到让他继承王位。沮渠蒙逊死后,沮渠茂虔继位,刚开始的时候,他和北魏和亲,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拓跋焘,拓跋焘也把妹妹嫁给沮渠茂虔。两方关系本应融洽,但沮渠茂虔却一直害怕被对方兼并,心中忐忑不安。拓跋焘北伐失利后,吴提可汗便派使者到周边各国宣扬说:“去年,北魏天子亲自来攻打我,军中大疫,惨败而还,我俘虏了他的长弟乐平王拓跋丕。”北魏已经削弱,目前天下要数我柔然最强。如果以后再有北魏使者出使你们的国家,不必再以礼相待了!”沮渠茂虔闻讯大喜,觉得纵横捭阖的机会来了,便转而投靠吴提。众多西域小国也跟着北凉一起向柔然表示臣服,只有唐契、李宝因为与北凉是死敌,反而背离旧主柔然,转而向北魏示好。

439年,恼怒的拓跋焘亲征北凉,命令女婿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舅舅长乐王嵇敬与弟弟建宁王拓跋崇出镇阴山,以防柔然军南下。临行时,拓跋焘特意叮嘱穆寿说:“吴提已经与沮渠牧犍(茂虔)结盟,听说朕亲征凉州,一定会来犯塞。你们不可纵容他深入,最好在漠南埋下伏兵,先诱敌深入,然后在长城以北消灭他们。”但穆寿的谋士公孙质十分迷信,算卦后认为柔然人不会来,穆寿因此没有按照拓跋焘的命令设防。不出拓跋焘所料,沮渠茂虔听说北魏军来犯,立即向柔然人求救。吴提可汗决定围魏救凉,迅速南下。他见阴山脚下有北魏驻军把守,便分兵两路,派兄长乞列归率一支部队去牵制嵇敬与拓跋崇,自已则带着主力部队绕出东道,攻破疏于防范的长城,随即又扑入大同盆地,占领了平城以西70公里的善无郡(山西右玉)。消息传来,平城居民极为惊恐。穆寿打算自己守城,请太后和太子到恒山以南避难。保太后不同意,命长孙嵩的堂任长孙道生等将领出击。两军正要交战,却从西北战场上传来了对柔然不利的消息。

原来,吴提的低能哥哥乞列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没能牵制住北魏阴山驻军,反而被嵇敬与拓跋崇围歼,乞列归等五百名将领都被俘虏,--万多名士兵阵亡。吴提闻讯,心中暗自叫苦,担心嵇敬与拓跋崇还会移师东进,截断自己的退路,于是放弃了围攻平城的计划,连夜翻越长城遁走。与柔然南下同时,拓跋焘率领的北魏军也开进了北凉境内。沮渠茂虔几次出战,都被击败,只得退回首都姑臧死守,并用柔然军已经推进到善无的消息给部下打气,希望拓跋焘能够撤兵回去救平城。但当乞列归战败被俘,柔然军退却的消息传来时,北凉部队便丧失了斗志,纷纷投奔北魏,沮渠茂虔被迫出降,北凉就此灭亡。

其实并不是所有北凉军民都跟着他们的君主投降了敌人:沮渠茂虔的几个子弟就不肯屈服,沮渠安周南奔吐谷浑,沮渠无讳等人西奔敦煌,继续在河西走廊抵抗魏军。随他们西迁的,还有沮渠茂虔的部下阿史那、阿史德兄弟及其五百户属民。这批北凉难民当时叫做“屠各”,也就是后来柔然人的头号苦主一突厥(Turk)。有一种说法认为,和“鞑靼”一样,“突厥”并不是什么新名词,而只是一种新译法而已。司马迁曾经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及了这个名词,将它译作“屠耆”。东汉、魏晋时将它译作“屠各”,隋唐时译作“突厥”,近现代译作“土耳其”。在汉朝,匈奴有“左、右屠耆王”,意译为“左、右贤王”。所以,"Turk”一词的本意是“贤能”,后来才产生了“强壮”、“头盔”两种说法。其实,汉文史籍皆记载,突厥起源于古阿史那氏,原居西海之右(咸海以东),后迁大漠之北,秦汉时期,成为在匈奴之北、与匈奴有别的众多匈奴帝国属部之一。这些属部统称为丁零,亦称铁勒。公元4世纪,阿史那部先移至高昌北山(天山),再迁至金山(阿尔泰山)之阳,受柔然役使,专为柔然人打造铁制工具、武器而被蔑称“锻奴”。居地金山形状颇似武士的头盔,其俗语称头盔为“突厥”,突厥之名由此而生。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拓跋焘凯旋后双喜临门,因为他就要当爷爷了:他的柔然儿媳郁久闾氏在440年生下了皇太孙拓跋潜。拓跋焘爱屋及乌,更加优待归附北魏的柔然人,封被俘的吴提之兄乞列归为朔方王,与中山王郁久闾辰共同主管北魏的北疆,以备吴提的南下。这种“以夷制夷”之策看上去很冒险,但实践的效果却还不错,北方战场形势向着对北魏有利的方向发展。442年,沮渠无讳在北魏军的逼迫下,放弃敦煌西迁,攻打鄯善国(今新疆若羌)。鄯善王比龙在北魏使者的协助下奋力抵抗,沮渠无讳一时无法攻克,就想换个地方试试运气。偏偏正在这时,从北方的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传来了一封向他求救的信。原来,柔然汗国为了控制吐鲁番盆地,立当地人阚爽担任高昌太守。435~440年间,拓跋焘为打通丝绸之路的北道,派人出使高昌,结果被阚爽引波给了星根可汗。拓跋焘闻讯。便在西征沮渠无讳同时,命新近投靠自己的唐契带领伊吾成军攻打高昌。阚爽招架不住,就同时向吴提可汗和沮渠无讳求救。这正中沮渠无讳的下怀,他得报后立即赶赴高昌,但还是晚到了一步:当他抵达高昌时,柔然援军已经击杀唐契,给阚爽解了围。李宝听说唐契战死,慌忙放弃伊吾,逃到敦煌投奔北魏。

唐契阵亡、李宝东迁后,他们留在伊吾的部下全被祖果无讳收编。阚爽觉得沮渠无讳为人反复无常,拒绝放他进城,不料遭到对方的夜袭,只得弃城北奔柔然。在这场争夺吐鲁番盆地的斗争中,北魏与柔然两败俱伤,李渊家族也损失惨重。只有原本穷途末路的沮渠家族鸿运当头,大发横财,将突厥人和李渊家族的部分成员都收入帐下,但也因此得罪了各个周边势力,前途注定一片黑暗。拓跋焘深知,消灭沮渠家族并不困难,但要想真正打通丝绸之路,就必须征服柔然。恰在此时,北魏民间流传起了“灭魏者吴”的预言,拓跋焘对此极为敏感,认为“吴”指的就是吴提可汗,于是决心彻底吞并柔然汗国。当年九月发生异常天象,占星师分析后认为:“王者之兵将要扫除髦头之域,显贵大臣也会被集体处死。”当时已是深秋,北方气候严寒,北魏大臣都不愿北伐,只有崔浩又力主出征,说柔然人一定会避寒南徙,可以在漠南围歼。

生活感悟:有的人为什么一辈子都干不了一件事情,原因正在于一味追求完美,抱怨社会,抱怨他人,相反,有的人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但他却起来行动力求改变现状,而不是埋怨结果行动者成功了,而埋怨者依旧一事无成。

逆境客观上是一种不幸,实质上是弥足珍贵的财富。许多奇迹都是在逆境中出现的。顺境使人们舒服,却也容易使年轻人不再有所追求,因为顺境容易消磨斗志,从而使年轻人变得平庸起来;而逆境能磨炼坚强的意志,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发挥,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就。

对于年轻人来说,摆脱痛苦的欲望比获得幸福的欲望会更强烈:幸福对于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人们往往是以摆脱痛苦为第一步。

现实生活中,许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的年轻人,其刻苦学习的精神远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要强得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比起大城市来说要艰苦得多。他们强烈地要求变换自己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而在目前来说,实现这一目的最可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大城市的年轻人,在其学习的动力中,没有变换生存环境这个动力,如果他再没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么其学习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困难是促使人们奋发努力的一种力量来源。“生于忧患”,就是困苦磨炼了人的意志,催人奋发向上,使人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死于安乐",就是说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贪图享乐,惧怕艰苦,不思进取,从而使人失去了生存能力与旺盛的生命活力。

从古至今,有多少花花公子就是由于贪图安逸,坐吃山空,最后贫困潦倒,以至于死无葬身之地。而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生活,患难给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困苦使他们变得勤劳聪明,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然而其内心是充实的。他们也许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但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们不会祸害百姓。

人生之路并不是坦途一条,获得幸福之路也不是通畅无阻的。人生有顺逆境之分,幸福的取得也有难易之分。但不管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们都不应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在顺境中,我们以舒畅的心情谋求幸福;在逆境中,我们依然应当坚忍不拔、矢志不渝地追求幸福。幸福既可以在顺境中顺利地实现,也可以在逆境中艰难地获得。

困难是促使人们奋发努力的一种力量来源。困苦磨练了人的意志,催人奋发向上,使人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贪图享乐,惧怕艰苦,不思进取,从而使人失去了生存能力与旺盛的生命活力。

对于年轻人的我们来说,失败并不可怕。我们应把它当作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以乐观的心态、思考的眼光看待失败。反而是那些一向顺风顺水的人,一点吃苦的滋味也没尝到,遇到挫折和困难,便容易一蹶不振。

年轻人的我们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所以失败在所难免。我们需要记住先哲的一句话:“生命中的每个失败,每个伤痛,每个打击,都有其意义。当你正视失败,并把失败看作成功的基石时,成功就会降临到你头上。”

年轻人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抱着“我能做到”的态度。如果你满怀自信,就会充满热忱、坚持到底,就会缔造惊人的成就。

成功需要坚持到最后--分钟。一个人的成败固然与天生的禀赋有关,但自己后天的努力和执着更重要。

在朝着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控权。如果你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不满意,就想办法改变现状。多认识--些人,和善地待人,脸上常挂微笑,邀请别人一起出游。如果你想有一份更好的工作,不要等工作来找你,要主动出击。“我能做到”并不是挑衅,也不是鲁莽,它象征热情、进取和睿智。

年轻的你不必要求事事成功,才觉得快乐,但你定要确信,你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研究显示,对自己的决定负责的年轻人,相觉得自己受人牵制的年轻人相比,对生活感到更加满意。当人们能自在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时,就会非常快乐;当你必须遵照别人的想法做事时,自然不会开心。我们都有归属的需求,这并没有错,但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特的人格特质。

成功需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一个人的成败固然与天生的禀赋有关,但自己后天的努力和执着更重要。

一次失败造成了鲜卑人内部的长期内讧,也由此引发了一场灭佛运动,这场运动给柔然带去了佛音。从此柔然脱胎换骨,虽然能征善战,但是却与血腥再无缘。为了不沾染杀戮,柔然可汗们学会了精妙的外交艺术,这也给当时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带去了持久的烦恼。

准备了一年之后,拓跋焘在公元443年正式大举北伐,这次北伐兵分四路。对拓跋焘来说可以说志在必得,因为这四路的安排都是他经过周密考虑的。然而他怎么也不会料到,这次远征将会成为北魏建国以来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次军事教训,还会对未来的历史造成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从一开始远征就很不顺利,有一名将领因为对这场战争缺乏信心,主动投奔了柔然。并且建议柔然可汗,派兵突袭北魏大军的辎重部队,烧掉他们的粮草,这次北方自然也就散了。有一天,琅琊王司马楚之发现有几头驴的耳朵被割掉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有人恶作剧。但是司马楚之一眼就看出来,这肯定是柔然人所为,立刻下令筑城备战。因为事情紧急,所以来不及按照传统方法上的铸造城墙的方法来干。司马楚之只好因地制宜,让部下砍伐柳树造栅栏,然后浇上河水。由于这个时候正是初冬季节,漠北地区天寒地冻,河水迅速结冰,和柳树结合起来显得天衣无缝。果然第二天就有大量的柔然军队出现,但是他们在这座冰城面前也无计可施,只好下令撤退,就这样,北魏军队的粮草资中后勤保障终于保住了。

虽然北魏的辎重部队保住了,但是北魏的主力部队进军路线没有向拓跋焘之前预料的那样向南迁徙,而是仍然驻扎在鹿浑海。拓跋焘决定继续向北挺近,改变之前的战略部署。拓跋焘率领本部一路向北深入到鹿浑海南的鹿浑谷,到了以后就看到山谷北面的柔然可汗庭上空烟尘滚滚。太子拓拔晃见状,劝说拓跋焘立即进攻。但是有人认为尘土这么多,说明柔然大军的数量很多,不应该轻敌冒进。拓拔晃坚持认为,上空烟尘这么多,按照兵法来说,肯定是因为敌军已经乱了。但是拓跋焘还是采取了保守意见,没有下令立即出击,而是要等待其他三路部队到达后再一起发起进攻。结果这一等就是六天,殿后部队才姗姗来迟。拓跋焘集合全军,向西北方发起冲击,击破了两万多柔然骑兵。然后北魏大军继续向前进军,但是这个时候军中粮草已经吃光了。拓跋焘没有下令撤兵,执意继续前进。这让柔然的吴提可汗抓住了机会,他也看出北魏军队已经精疲力尽,然后他指挥养精蓄锐,多日的柔然大军猛扑上来,北魏军遭到大败,多名将令被杀死。根据史书记载,参加这次北伐的北魏大军,有六七成的士兵战死。拓跋焘本人也陷入险境,最后无奈只好扔下大部队,轻骑突围。好在拓拔键指挥的殿后部队英勇抵抗,这才保护拓拔焘一行艰难地逃回了漠南。

相关推荐:崩坏世界的修真者厉先生偏偏要宠我写皇帝的同人被发现后天玄成神之路从0级开始龙飞魄武战魔元纪造化仙帝重启飞扬年代无敌:我能复制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