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七节 辽圣宗亲政

第七节辽圣宗亲政

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澶渊之盟后,耶律隆绪已经长大了。一直生活在母亲萧绰阴影下的耶律隆绪,时刻想着能把军国大权要回来。

萧绰也看出了自己儿子的想法,于是就举行了一个册封典礼。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黄泉交还给了儿子耶律隆绪,自己准备颐养天年。

萧绰执掌大权这么多年,刚刚夺回权力的耶律隆绪发现,虽然自己已经掌握了权力,但是却没有皇威。很多人还是听萧绰的话,这些人都是当年萧绰一手提拔起来的。

终于等到萧绰去世,耶律隆绪开始实施自己早已想好的计划。打击那些手握重权对自己威胁很大的人,这样的人主要是指韩德让和耶律隆绪的弟弟耶律隆庆。

当年,萧绰嫁给韩德让的时候,耶律隆绪已经18岁了。虽然他对这件婚事非常不满,但是他和母亲手里,一无靠山,二无兵马,只能依靠实力强大的韩德让,所以,他只能忍辱负重。

为了得到韩德让的拥护和支持,母亲萧绰让耶律隆绪好好侍奉韩德让。耶律隆绪很听话,一边做着契丹国的皇帝,一边做着韩德让的好儿子。隔三差五的向韩德让请安问好。

每次耶律隆绪去见韩德让,距离韩德让的军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的时候,耶律隆绪就要下马步行,以示尊重。见面以后,也都是耶律隆绪先向韩德让行礼,然后两人按照父子礼仪进行交流。

不仅如此,母亲萧绰不断增强韩德让的权势,一旦有人不满韩德让,萧绰就会将它杀死。身为契丹最高统治者的耶律隆绪,心里很窝屈。

如今,自己的母亲去世了。耶律隆绪想着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好好惩治韩德让了。但是韩德让虽然手握大权,但却对他们母子忠心耿耿,又没犯下什么大错,该如何惩罚他呢?

耶律隆绪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给韩德让赐名为耶律隆运,这样一来,就把他们两个人的辈分拉平了,以此让他知道君臣有别。

处理完韩德让之后,耶律隆绪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弟弟耶律隆庆。

耶律隆庆从小就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连父亲耶律贤也时常称赞他是个人才。

长大以后,耶律隆庆经常跟随萧绰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萧绰对这个儿子也很喜爱,因此他的权势也越来越大。这让他自己也渐渐变得骄傲自满,逐渐产生了想跟自己的哥哥分庭抗礼的想法。

作为一个皇帝,耶律隆绪怎么能够忍受有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呢?自己的母亲在世时,他无可奈何,现在母亲走了,他终于可以出一口气了。

耶律隆绪考虑到耶律隆庆手中也握有兵权,并且他的辖区内百姓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如果直接要对他下手,恐怕会生出变故。于是,他决定提拔自己的另一个弟弟耶律隆裕,让他来跟耶律隆庆抗衡。

耶律隆庆看着自己的哥哥不断提拔耶律隆裕,他开始知道哥哥要对自己下手了。他一方面拒绝进京觐见,另一方面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还在宫中结交大臣,时刻准备着起兵造反。

耶律隆绪继续催促耶律隆庆进京觐见,现在耶律隆庆毕竟还是身为臣子,屡次三番的拒绝毕竟不好,最终他还是挺不住了,乖乖的来到了都城。两兄弟见面后,耶律隆旭装出一个好哥哥的样子,加封了耶律隆庆的两个儿子为郡王。

在处理好这两件事情,保证了自己的皇权稳定的情况下,耶律隆绪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他认为虽然母亲留给自己的,是一个和平强大的帝国。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差强人意,现在的辽国还不是最强的国家。所以,耶律隆绪发愤图强,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的要带领契丹帝国朝着鼎盛前往。

耶律隆绪在位期间,修订法律,减少契丹贵族的特权,释放了奴隶,改革政治机构,用汉族人修筑了京城,改革税赋,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契丹经济的发展。

辽圣宗在位40年,契丹帝国在他的带领下进入了完全鼎盛时期。所以,耶律隆绪在历史上又被称为“小尧舜”。

生活感悟:楚庄王有一次设晚宴招待群臣,忽然蜡烛燃尽熄灭了,竟然有一位色胆包天的大臣趁暗中混乱,拉扯劝酒的王妃衣袖,结果被王妃扯掉了帽缨。楚庄王听了王妃的申诉,并没有想追查那拉王妃衣袖的人,而且为了给这个人台阶下,他让群臣趁蜡烛尚未点燃,肇事者身份不明之时,全部摘去帽缨,从而保全了这位大臣。此种宽厚,怎能不叫当事者感激涕零?

后来在楚国进攻郑国的战役中,有一位战将表现甚为勇猛,楚庄王感到奇怪,因为自己对这名大臣并非十分宠爱,他怎么会这样为自己卖命呢?后来经询问才知,此人就是那位被扯去帽缨者。他十分感激当初楚庄王不追究**王妃之事,为了报恩,所以奋不顾身地杀敌,为国效劳,以此为回报。

看来,宽厚是最能赢得人心的,楚庄王“以德报怨”,那位战将又“以德报德”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也使得楚庄王名传千古,人人称颂。

在现代社会中,“以德报怨”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李,邓纳姆成功地在犯罪猖獗的哈莱姆黑人住宅区经营起了麦当劳,“以德报怨”的做事方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恒久不变的真理:从古至今,凡是胸襟宽大者、有大家风范者,都能够对人“以德报怨”。这样做,从眼前来看,似乎有“忍气吞声”的嫌疑。不过,从长久的利益来看,这样做的好处就太大了。能够“以德报怨”的人,才能够得人之心,才能够成大事、得天下。

相关推荐:崩坏世界的修真者厉先生偏偏要宠我写皇帝的同人被发现后天玄成神之路从0级开始龙飞魄武战魔元纪造化仙帝重启飞扬年代无敌:我能复制万物